青少年抑郁症更具隐蔽性

2021-11-17 10:26:45   来源:   
缩小字体 放大字体 收藏 微博 微信

文/朱磊磊
 
    近日,教育部对全国政协《关于进一步落实青少年抑郁症防治措施的提案》进行答复,其中明确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健康体检内容,对测评结果异常的学生给予重点关注,这一消息引起了不少市民关注。
 
    如今,越来越多的青少年由于学习压力大、亲子关系紧张等原因出现抑郁。根据《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(2019—2020)》显示,我国青少年抑郁检出率已达24.6%,其中,重度抑郁为7.4%,检出率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升高。江门海悦心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周秀美建议,家长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,当发现孩子存在心理健康问题时,要及时就诊,及早干预。
 
    花季少女被抑郁吞噬
 
    家住蓬江区的16岁少女晓妍(化名)是典型的“别人家的孩子”。一直以来,她就是班里学习最好的孩子,也是最听话的孩子。在别人的印象中她开朗又阳光;在家长眼中,她是乖乖女;在同学心中,她是阳光活泼的好学生;老师也对她寄予厚望。然而,就是这样一位出色的女孩,却有着别人无法理解的困扰。
 
    “我的朋友圈总是充满了欢乐,所有人都觉得我很乐观,很积极。可是并没有人知道,我抑郁症犯了的时候,有多么的痛苦。”对于晓妍而言,每天都要在别人面前尽量维持自己的美好形象,刻意掩饰自己的情绪,同时,要时刻关注他人对自己的看法,这对她造成了巨大的压力。晓妍出现了焦虑、头晕、心慌、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,学习成绩也一直下滑。
 
    不久后,晓妍的焦虑发展成了抑郁症。但这期间,晓妍的父母一直认为孩子只是青春期的正常情绪波动,从没想到她会得抑郁症。
 
    青少年负面情绪容易被忽略
 
    青少年抑郁症近年来已经逐渐成为困扰不少家庭的难题,其表现往往比成年人更具有隐蔽性,孩子不经意间的行为变化和情绪起伏,并不是每一次都能够被家长和学校准确感知。
 
    “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疾病,人人都有可能受抑郁症困扰。青少年受家庭环境、人际交往、情感困扰、学业压力等因素的影响产生的负面情绪,如果得不到有效的疏导和缓解,长期积累所导致的严重后果将是每个家庭的不能承受之重。”周秀美表示,长久以来,社会对抑郁症缺少重视和正确认识,导致抑郁症患者选择自我封闭,这进一步加深了他们的症状。
 
    周秀美介绍,由于一些学生、老师和家长对于抑郁症缺乏正确认识,往往难以在第一时间发现。比如,当一些学生表现出情绪低落、不愿交流时,家长或许以为孩子只是心情不好,殊不知这可能就是抑郁症的早期症状。“此外,不少家长都存在病耻感,大部分人不愿意承认孩子生病了。当孩子诊断出抑郁症的时候,很多父母都不愿相信,对治疗也不配合,认为孩子要上课,不能够因为治疗而耽误读书等等,严重干扰了青少年抑郁症的治疗。”周秀美说,在以往遇到的案例中,大部分孩子在确诊前,都曾向父母及周围人表达过自己的抑郁情绪,但往往都没有受到重视。
 
    “当孩子经常无故哭泣、沮丧或愤怒、烦躁不安、对任何事物都不感兴趣、失眠或睡眠过多,甚至有自杀倾向时,家长要提高警惕,要密切关注孩子的心理状况,及时进行有效干预。”周秀美说。
 
    家庭、学校多方合力提前介入
 
    “小孩子太矫情”“过了青春期就好了”……面对抑郁症的典型症状,现实中不乏如此论调,漠然视之从来都不是预防精神疾病的正确姿态。周秀美认为,此次教育部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健康体检内容,为青少年心理健康筑起一道有力的“防火墙”,也为青少年抑郁症的早发现、早治疗提供了制度层面的预警,更弥补了家长和学校在青少年心理健康方面的专业性不足。
 
    “对待抑郁症,应该像对待感冒或其他疾病一样,坦然、主动地寻求医生的帮助。只要积极进行药物治疗和心理咨询,绝大多数患者就能走出抑郁的阴影。”周秀美表示,预防青少年抑郁症,除了体检筛查的“硬”方法,还需要家庭、学校、社会的“软”措施。
 
    家长要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和家庭关系,在为孩子提供物质需要的同时,更要关注他们的心理变化、倾听他们内心的苦闷,在换位思考的过程中给予充分的理解和指引。学校要通过活动引导,加强青少年思想和感情上的沟通,进行定期心理健康教育。同时,在全社会范围内做好抑郁症知识的宣传,全方位提高人们对抑郁症的认知,鼓励患者主动接受相关治疗,而不是选择“自我封闭”。
 
    “希望学校跟家长能更多关心一下孩子,注意孩子的变化,注重孩子的心理健康,提早介入,预防孩子抑郁。”周秀美说。
网友评论8条评论|30人参与
FM23 | 退出